分享好友 天南地北首页 网站导航

竹纤维产业链下游应用领域主要有哪些?

网友发布 2023-07-25 09:21 · 头闻号农业林园

虽然我国竹产业产值逐年增加,但其中的增量主要体现在第三产业,一产和二产均处于下滑状态。

传统的竹木粗加工很难再给竹产业带来大幅增量,而在此背景下,环保新材料竹纤维作为“ 科技 型”的竹材精深加工材料,正成为竹材加工业、竹产业最具发展潜力和影响力产品,可极大地提高竹材利用率。

竹纤维

竹纤维制备技术,涉及物理、化学、生物、机械、纺织、复合材料等交叉领域。例如,竹缠绕、重组竹、竹钢等建材产品,也称为竹基纤维复合材料,本质上就是竹纤维复合材料,竹纤维是所有竹制复合成品的原料。

竹纤维,是从自然生长的竹子中提取出的纤维素纤维。竹原纤维具有良好的透气性、瞬间吸水性、较强的耐磨性和良好的染色性等特性,具有天然抗菌、抑菌、除螨、防臭和抗紫外线功能。

竹纤维分为竹原纤维和竹浆纤维(包括竹Lyocell纤维、竹粘胶纤维),产业发展起步较晚,总体规模较小。我国河北、浙江、上海、四川等地竹纤维生产企业相继开发出各类新型竹纤维及其混纺系列面料及服装制品,产品除内销外,出口日韩等地区。

竹纤维面料

天然竹纤维(竹原纤维)是一种环保的纤维新材料,有别于化学竹粘胶纤维(竹浆纤维、竹炭纤维),是采用机械物理分丝、化学或生物脱胶、开松梳理的方法,直接从竹材分离制取的天然纤维,是继棉、麻、丝、毛之后的第五大天然纤维。

竹原纤维性能优异,不仅可替代玻璃纤维、粘胶纤维、塑料等化学材料,更具有绿色环保、原料可再生、低污染低能耗、可降解等特点,可广泛应用于纺纱、织布、非织造、无纺布等纺织行业和交通工具、建筑板材、家居及卫生用品等复合材料生产领域。

竹纤维纱线

天然竹纤维是继棉、麻、丝、毛之后的第五大天然纤维。竹原纤维性能优异,不仅可替代玻璃纤维、粘胶纤维、塑料等化学材料,更具有绿色环保、原料可再生、低污染低能耗、可降解等特点,可广泛应用于纺纱、织布、非织造、无纺布等纺织行业和交通工具、建筑板材、家居及卫生用品等复合材料生产领域。

目前,竹纤维在中高端服装、家纺、高弹软体垫材、产业用纺织品、餐具用品、竹浆纸等下游应用领域极为广泛。纺织业和造纸业是其主要应用领域。

竹纤维洗碗巾

纺织业

中国纺织业发展迅速,合成纤维年产量占全球产量的32%,而合成纤维是以石油、天然气为原料,通过人工合成的高分子化合物经纺丝和后加工而制得的纤维。但随着绿色经济的发展,环保、优质的竹纤维的出现,符合当下传统纺织行业转型发展要求,而竹纤维系列产品的开发不仅能填补新型纺织材料短缺的空白,还能缓解化纤产品依赖进口供应的不足,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

此前,国内就已推出了全竹、竹棉、竹麻、竹毛、竹真丝、竹天丝、竹莱卡、混纺丝、梭织、色织系列竹纤维产品。据了解,纺织领域的竹纤维分为天然竹纤维和再生竹纤维。

其中再生竹纤维包括竹浆粘胶纤维和竹Lyocell 纤维,再生竹纤维污染严重,而竹Lyocell 纤维在纺织业被誉为“天丝”,织物具有强度高、回溯率高、耐高温、稳定性好等优点,且在“十三五”期间被列为生物基化学纤维产业化工程重点项目之一。未来纺织领域的开发重点应在竹 Lyocell 纤维的开发和利用上。

例如,随着人们对家纺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竹纤维已经在床上用品、植物纤维床垫、毛巾等方面获得应用;床垫领域对竹纤维垫材潜在需求量就超过100万吨;竹纤维纺织面料定位于市场中高端服装面料,预计2021年我国高端服装零售额达到2520亿元,若竹纤维在高端服装领域渗透率达到10%,则2022年竹纤维服装产品潜在市场规模预计将逼近300亿元。

来源看水印

造纸领域

竹纤维在造纸领域的应用产品主要是竹浆纸。竹材主要化学成分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竹纤维含量达40%。去除木质素后,剩下的含纤维素、半纤维素的竹纤维交织能力强、柔软度高,成纸强度高。

对于造纸行业来说,木材是优良的造纸原料,然而我国森林覆盖率远低于全球31%的平均水平,人均森林面积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4。因此,竹浆造纸有助于缓解我国制浆造纸工业木材短缺的矛盾,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同时,随着竹浆造纸技术的改进,也能缓解传统造纸行业的污染难题。

我国竹浆生产主要分布于四川、广西、贵州、重庆等地区,四省竹浆产量占全国的80%以上。我国竹浆生产工艺技术日趋成熟,竹浆产量呈增长态势,数据显示,2019年国内竹浆产量209万吨。中商产业研究院预测,2021年我国竹浆产量可达244万吨,2022年达262万吨。

来源看水印

目前,竹企业陆续推出了“斑布 BABO”、“维尔美”等一系列品牌竹浆纸,让消费者逐渐接受生活用纸从“白”变“黄”的过程。

日用品领域

竹纤维餐具是竹纤维应用到日用品领域的典型代表。通过对竹纤维进行改性处理,与热固性塑料按一定比例加工成型,制得的竹纤维增强热固性塑料具备竹材和塑料的双重优点,近年来被广泛用于餐饮用具等日用品的生产制造。我国已发展成为世界纤维餐具生产和消费第一大国。

目前,大部分竹纤维日用品企业主要集中在华东地区,如浙江、福建、安徽、广西等省份,尤其是浙江省的丽水、衢州、安吉和福建省的三明、南平等地,竹纤维制品行业发展迅速,已初具规模,并不断向品牌化、规模化发展。但竹纤维日用品仍然只占日用品市场的一部分市场份额,未来还有好长的路要走。

竹纤维餐具

现下,不少相关企业在不断扩大竹纤维下游产品应用领域,根据市场需求生产各种规格的竹纤维产品,使竹纤维除了在传统纺织领域应用,还能够应用于 汽车 内饰板、床垫、鞋材、建筑材料、复合材料、环保材料等领域,实现“以竹代棉、以竹代塑、以竹代玻”。

小淹镇历史沿革

说起文创小镇,近些年,有太多人深受“特色文旅小镇”之骗进而“谈小镇色变”,但这也真不怪游客打差评,自从中央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在全国培育1000个特色小镇之后,各地方省市县积极响应,纷纷建造各自的特色小镇,但速度如此之快,数量如此之多,可想而知小镇同质化严重,复制和抄袭泛滥,网上还有人调侃,如今的特色小镇早已成了义乌小商品市场分场,但这种唱衰却得到了普遍的应和,黄村文化创意产业园不禁想问,咱们的文创小镇到底怎么了?

「国家支持」

特色小镇是中国经济发展战略层面的重大关键词之一,2018年7月份,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以及住建部决定在全国范围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计划到2020年,培育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闲 旅游 、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 科技 、传统文化、美丽宜居等特色小镇,引领带动全国小城镇建设。随后引发了国内的“特色小镇热”。

「道路走偏」

按理说,得到了国家大力扶持的文创小镇落地不该如此困难,可往深里细看,就有问题了。黄村文化创意产业园在研究中发现,有些文创小镇开发商习惯于先建房子,至于配套、持续发展等问题不作考虑,甚至挪用配套用地建设房子,因为那样回款速度快。其次,开发商前期没有落实后期的运营,很容易就将文创小镇变成了 旅游 地产, 旅游 地产只要满足游客的观光需求,其开发产品以满足第二、第三居所为主,而文创小镇必须有产业支持,才有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文创小镇到底该如何对症下药?

# 01

生态体系完善

对于依靠当地生态环境发展起来的文创小镇,文物遗存、特色民风民俗和悠闲的古镇生活,可以为 旅游 开发大大加分,开发者往往不需要规模巨大的硬件投入,而是更多的软性投入。

浙江乌镇,每年能吸引六百多万的海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游览,就是其原汁原味的水乡风貌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作为特色,除此之外,乌镇还成为了茅盾文学奖的永久颁发地,各类影视和戏剧拍摄也都层出不穷。

北京古北水镇,坐落在司马台长城脚下,水镇依托司马台遗留的 历史 文化,打造出长城脚下的夜游“八大名玩”,如登长城,提灯夜游司马台;聆长城,浪漫水舞秀,2016年升级改造后,根据资料,2017 年古北水镇营业收入9.79 亿元,同比增长35.16%。

运营这种文创小镇,一定要从当地特色入手,确定当地某一文化或景观特色为发展要素,加以延伸扩展,如果没有一定资源基础,盲目引进外来文化,很可能是沙地上盖楼,文化没法为文创小镇赋能,最后成了徒有建筑的壳。

# 02

产业多元化

对于生态环境不足以支持文创小镇,发展产业多元化无疑是最保险的做法。

浙江丽水古堰画乡小镇,一个主打 旅游 的景区,吸引了很多画家来这里作画。瞄准这一情况,当地政府主动对周围的土地进行统一规划,建设了美术写生基地、创作基地和商品油画生产基地,并大力发展民宿产业、 养生 农业、创客产业,实现了多产业的融合发展,推进了小镇的持续发展。

对于一个小镇而言,单一的产业容易受到了市场波动影响。培育多个产业主体项目,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产业的规模效益,而这恰好是文旅小镇抵御市场风险、推动自身发展的有利武器。

# 03

打造IP的必要性

对于主题文创小镇,一定要明确打造IP的必要性!

无锡田园东方蜜桃村,这个项目定位是首个田园综合体,包括白鹭牧场、蚂蚁餐厅、蚂蚁农场、蚂蚁王国、蚂蚁广场,以及窑烤区和DIY教室等,还有圣甲虫乡村铺子,相当于农村市集,拾坊手作,特色餐厅,还有特色旅居。以“农业+文旅+社区”为IP特色,主要是吸引周边城市的家庭体验田园生活和亲子互动。

亚龙湾国际玫瑰谷以五彩斑斓的玫瑰花为载体,已开发出玫瑰花茶、玫瑰精油、玫瑰酒、玫瑰食品、玫瑰服饰等产品,每年线下游客接待量超过150万人,衍伸产品玫瑰精油、玫瑰护肤品等营业额过亿。

主题文创小镇,本就是从“无”中生“有”,深耕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IP,是可以在区域特色文创小镇中独占鳌头的。

# 04

认证“网红”的必要性

在现在这个时代,必须认清“网红”的必要性,也就是营销和运营的重要性。

无朋友圈不旅行,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APP和社交网络是现代人必不可少的两样。文创小镇要主动营销,打造网红景点,借助游客的二次扩散,提升文创小镇的知名度,形成正循环,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打卡。

重庆洪崖洞,是国内最著名的网红打卡胜地之一,主要景点由吊脚楼、仿古商业街等景观组成,是城市景区、商业中心。

随着国家的大力支持和 社会 大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持续增长,黄村文化创意产业园认为,文创小镇一定是未来几年的热门,可行业思想未跟上政策先行,必定会出现拔苗助长式的各色问题,当然,对于还在发展初期的文创小镇来说,更早地发现问题并对症下药,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1.钱塘镇的历史沿革

原名圆凼子场,初建于明代。

清雍正初改设钱塘镇;民国30年(1941年)7月改镇为乡;1953年3月划钱塘乡街村设钱塘镇。1941年改乡,1958年并钱塘、广贤乡建钱塘公社,1962年广贤公社析出。

1983年复置乡,1985年建镇。1992年广贤乡并入。

1997年,面积44.9平方千米,人口3.5万,辖钱塘、学堂、玉珠、黑洞、空顶、朝寺、壮金、石礅、猫岩、丰坟、九家、广贤、大桥、凤寺、兴山、郭堰、海钟、长安18个行政村和圆凼1个居委会。 2001年,将原会龙乡所辖11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面积20.82平方千米,15934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213人)和原泥溪镇所辖10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面积24.87平方千米,15276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297人),划归钱塘镇管辖,钱塘镇共辖39个村委会、3个居委会,总面积90.64平方千米,总人口67256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863人,镇 *** 驻圆凼子。

2005年区划调整后,钱塘镇管辖原钱塘镇、金子镇所属行政区域,辖36个村委会、4个居委会,面积134.15平方千米,镇 *** 驻园凼社区居委会园凼街。 经济雄厚,百姓安康。

率先跨入了合川区经济实力“十强镇”。到2007年,全镇实现了国内生产总值5.2亿元,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4.6亿元,实现财政总收入174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036元,银行存款总额达到4.2个亿。

全镇治安秩序良好,文明风气良好,人心思定,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城镇大气,环境优美。

钱塘新辟了前进街、和平街、兴旺街、民盛街等主街和支街,有长1800米,宽22米的发兴街,长1085米,宽28米的交通大道,旧城改造近50%。场镇内有高档的住宅小区,有规模商场,有日供水3千吨的嘉陵江自来水厂,天然气已进镇入户,有35KV变电站、1万平方米的三级汽车站,有合川区一流的中心医院、一流的钱塘中学、一流的样板幼儿园和6所完小、1所文武学校,就医就学条件良好。

有6个移动通讯机站和1万门程控电话,开通了宽带信息网,有线电视覆盖率达49%,信息快捷。 07年9月,合川区钱塘镇会议室里座无虚席,隆重举行挂村干部择优“双选”会,为争取挂村开展新农村建设的资格,82名镇直机关干部充分表现自己的聪明才智,上台展开了激烈的岗位竞争。

为转变机关工作作风,调动干部积极性,形成以制度管人的良好机制,统筹推进各项工作,适应新农村建设新形势的高要求,推动新农村建设迈上新台阶。2008年,钱塘镇决定对各挂村工作组长、组员进行新的调整。

镇领导班子集体讨论出了7名作风正派、工作能力强的干部作为挂村工作组组长,然后通过召开由镇直机关干部、组长双方参加的“双选”会,从82名备选镇直机关干部中差额竞选出27名干部作为挂村工作组组员。“双选”机制实行工作实绩与年终目标奖励挂钩,要求挂村干部除了完成日常本职业务工作外,还要指导各村开展好各项工作,年终视工作完成情况给予奖励或适当扣发奖金,以增强干部的紧迫感,提高竞争意识。

为保证公平竞争,优化组合,提高效率,直至“双选”开始时,各组长的名单方才被提交,全镇干部职工在镇领导介绍组长情况的同时开始酝酿选择谁作为本村组长,组长也同时考虑该选谁作为组员才更利于工作的开展。各村组长的名字写在会议室前的黑板上,依次排序轮流选择1名组员,双方达成一致算选择成功。

由于实行双向选择,各村往往要选好几回才选到愿来且自己中意的组员。经1个多小时气氛热烈的双向竞选,有27名干部获得挂村资格,优化组成了新一轮的挂钩组。

在此基础上,镇里针对各村情况还派给1至2名正、副职领导充实挂钩组,以兼顾各村工作的平衡开展。充实后的全镇挂钩组人员总共达到了48人。

由于遵循双方意愿,实行双向选择,实现了挂钩组的优化组合。各组成员团结协作,积极献智献策,走村入户蔚然成风,开创了良好的工作局面:争取资金近50万元完成沙埔农贸市场路口至沙埔村大村屯段1.3公里水泥路建设项目;协调资金52万多元,新建可解决1323人不安全饮水问题的王村、红星、下榴等村屯的人畜饮水工程;组织群众搞好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紧急调运蔗种2.4万吨,帮助农民解决甘蔗受冰冻灾害需新植和补植所需的蔗种;配合永川区美林旅游有限责任公司实施投资1200万元的沙埔河综合旅游开发项目,打造相关产业链,推动钱塘镇经济快速发展。

产业强大。钱塘盛产水稻、玉米、小麦、红薯、蔬菜、杂豆和水果。

万亩雪梨带的年产量已达650万公斤,产值近700万元。到2007年,全镇种植优质稻17145亩,出栏生猪86503头,数千亩的大行桑、中药材已给凤寺、三元、大油等村的山坡披上绿装。

已探明日产10万方的气田也已在凤寺村开钻。通过与重庆中药研究院、希尔安药业公司合作,订单种植粉葛、白枳、丹参等中药材2500亩。

培育新型农业产业化组织,大力扶持巴牛食品厂等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特色农业初具规模。

2.有哪个网友熟悉湖南安化县小淹镇

小淹镇位于安化县境东北部,离县城30公里。

总面积177.05平方公里。2000年总人口36217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393人. 小淹镇在湖南省的位置小淹为安化古镇之一.相传南宋嘉定17年,宁宗之子理宗自邵州诣京师(杭州)继 位过此,忽值石门潭伏涨,淹留竟日,故名小淹。

小淹为清代两江总督陶澍的故乡,今存陶澍陵墓,文澜塔及道光帝御书“印心石屋”等珍贵历史文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小淹镇行政建制多次变更。

1987年有小淹乡并入,1995年敷溪乡并入。境内多山,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78%;资水流经其境,境内支流有白沙溪、平溪、伊溪。

主要资源有 木材、楠竹、茶叶、棕片、油桐等。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大通公路、怀桃公路相继过境,区位优势日渐凸现,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加快。

2000年,镇财政收入1252万元,农民人均 纯收入1028元。

3.四川亭子镇的历史沿革和自然概况

亭子镇明代建场。相传该镇中心有一周铁匠,可打磨出纺棉花用的锭子,后形成锭子铺,谐音为亭子铺得名。

该镇位于县城东南23公里,境内地势呈燕窝形,西部尹家山海拔717米,中部丘陵,平坝相间,幅员面积65平方公里,明月江纵贯南北,巴彭公路、达成铁路横贯其中,距国家2A级名胜风景区真佛山10公里。

亭子镇是四川省达州市达县辖镇。1935年置亭子镇,1958年改红旗公社,1973年更名为亭子公社,1983年置亭子乡,1985年3月复建亭子镇。达(川)万(县)公路过境。该镇辖官田、长石、群力、鲤鱼、梁平、团力、雷打桥、飞龙、毛牌、天安、前进、友山、长胜、艾口、赵岩、胜利、电厂、花园、燕窝岩、三溪、青云、天井、明月23个村委会和一、二2居委会。现有人口45876人,其中农业人口39746人,非农业人口6100人。全镇GDP达22842万元,人均纯收入4541元,居民储蓄存款达2.8亿元。

亭子镇乡镇企业有采煤、粮油加工等行业。农业主产水稻、小麦、油菜籽,兼产花生、烟草、蚕茧、柑橘。养殖以生猪、牛、淡水鱼为主。

明代吏部尚书、太子少保卫承芳,清代白莲教起义领袖徐天德出生于该镇。

境内花园坝为明右副都尉卫儒、太子少保卫友德,吏部尚书卫承芳祖孙故里,官田组为清嘉庆年初白莲教义军首领徐天德故里。有很多民间传说和故事。

4.古市镇的历史沿革

古市镇建置于东汉建安四年(公元199年),距今已有1800余年历史,是丽水市最老的集镇之一,居浙南四大古镇之首,素有"历史重镇"、"处州粮仓"之美称。位于县西北部,地处瓯江上游,松古平原中部,距县城12公里,东邻望松乡,南连樟溪乡和斋坛乡,西邻新兴乡,北接赤寿乡和武义县,镇人民 *** 驻地古市,全镇总面积47平方千米,其中耕地649.53公顷,林地1180.93公顷,为松阳县第二大镇。

5.昭阳镇的历史沿革

昭阳镇,春秋战国时期为吴楚属地,周慎靓王时为楚将昭阳食邑,故名之。

1948年12月,兴化解放后即设昭阳镇为城区人民 *** 。

1949年6月,划昭阳镇为东皋、兴义、昭阳、景范、兴阳五个镇,直属兴化县 *** 。

1952年,城区五个镇划为八个镇,即增设南沧、文峰、朝阳3个镇。

1958年,成立昭阳人民公社。1959年复名为昭阳镇。

1960年,昭阳镇与城南人民公社合并为昭阳人民公社。

1961年,城乡分开,复建昭阳镇。

1966年,先后将昭阳镇、昭阳人民公社更名为新兴镇、新兴人民公社。

1969年,复将新兴人民公社更名为新兴镇。 1980年5月,经省人民 *** 批准,新兴镇仍恢复原名昭阳镇。

1999年8月,经省人民 *** 批准,将原东潭乡并入昭阳镇,同时将城郊临城镇的药沈村、东五里村、垛田镇的下甸村、沙垛村、西鲍乡的新城村、关门村、双官村、南贺村、北郊乡的严家村一并划归昭阳镇管辖。

2001年,将合并后镇辖区内的张阳村、葛家村、孙金村划归兴化县经济技术开发区,同时将西郊乡的陈楼村、水产村划归昭阳管辖。

2001年3月,将原有29个村合并调整为12个村。

2001年4月,将原有7个办事处合并调整为4个办事处,将原有46个行政社区和3个行政村合并调整为24个社区。

2003年8月,辖区内的向阳村划归兴化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同月,市委、市 *** 建立兴化城区社区工作管理委员会,并委托昭阳镇管理。

6.朴席镇的历史沿革

朴席原名朴树湾。朴树,土名“青朴子”,叶椭圆,花白色,果似豌豆,皮可入药,原产四川,因朴席交通便利,很早即引种。据说,河边原有大朴树,年深月久,倾于河中,过往船只,均须倒桅落帆,拐弯而过,故传称此地为“朴树湾”。后因草席业发展兴盛,遂以席名为地名,称为朴席。据《隆庆仪真县志》载,唐代元和年间(公元806年),所产草席即“莞席细苎”的美称,与扬州的铜镜、玉器等并为贡品。我国三大名席,大都根据地名而定。苏州出产为苏席,宁波出产为宁席,朴树湾所产之席称为朴席。据说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陈列多种席品,朴席以细麻绳沫油为筋,耐折、耐扭、耐揉、耐用、耐磨为世人所称誉,被赞为“盛水不漏,站立不倒,廿年不坏”。解放前,朴席以清光绪年间与民国二十年以前产销最旺,市场启蒙及沿江以及里下河、蚌埠、济南、天津、上海等地,年产近百万条,较大的席业商号有韦仁记、源盛祥、复太祥、卞宏太等40多家席行。解放后,党和 *** 非常重视发展朴席生产,并于1949年7月筹备成立了草席生产合作社,为了表达对党和 *** 的感激之情,织席生产合作社在朴席区小张庄请织席好手,精制一床四尺二寸的加重本机朴席,送往北京献给毛主席,周总理赞为“王牌”席,据说此席仍存于 *** 。 仪征朴席作为中国长江中下流地区“三大名席”的赞誉由来已久,随着形势的发展,为了让传统大宗副业进一步发展,1997年5月,在仪征市委、市 *** 的直接关心下,成立仪征中华朴席城,为国内唯一一家草席专业市场。朴席产品先后完成了由手工编织向机械化编织的跳跃,实现了由传统睡席向花席、旅游席、桌席、壁挂席等品种的延伸,打破了传统产品的传统市场,北越黄河,南跨长江,并远销东南亚、西欧、北美以及澳洲10多个国家和地区。经专家和技术监督部门论证,以所产“朴”席、席草为质量基础,在中国首家规定了草席江苏省地方标准(DB/32T448-2002)和席草栽培技术规程江苏省地方标准(DB/32T***-2001);手工柳器编织也形成规模,产品形成果盘、野餐箱等四大系列2000多个品种,远销西欧、北美20多个国家和地区。1949年为朴席镇,1956年改朴席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改乡,1993年复镇。位于仪征市东南部,南滨长江,距市区19千米。1996年,面积45平方千米,人口3.3万人,辖土桥、三联、田圩、仓基、曹桥、卞庄、青龙、孔桥、梁湾、双桥、塔影、杨涵、朴席、隆觉、李桥、土沟16个行政村和朴席1个居委会。2000年4月,原十二圩镇的三益、黄泥、汴河3个行政村并入朴席镇。2003年,辖朴席镇街道居委会和李桥、隆觉、塔影、梁湾、新桥、青龙、双桥、杨涵、三联、田圩、土桥、曹桥、土沟、汴河、黄泥、三益16个行政村。2008年6月,将仪征市的朴席镇(不含沿江村及土桥村的沿江高等级公路以南区域)划归扬州经济开发区代管。

7.竹园镇的历史沿革

竹园镇因二百年前这里有很大一片竹子,故取名竹园坪。

清光绪中期奉节县划分47个乡镇时,就有生园坪建制。民国5年(1916年)成立竹子乡,为乡级政权。

民国22年(1933年),将竹子乡分为竹园镇和高治乡。民国25年(1936年)实行联保制,改竹园镇为竹园联保。

民国29年(1940年)废联保制,改竹园乡、高治乡合为竹园镇。民国30年(1941年),按10进制重新调整乡、保、甲,竹园镇分为竹园乡、高治乡。

同时,经四川省 *** 批准,将原竹园乡的咸水坝、红池坝划给巫溪县,竹园乡一直隶属奉节县第二区管辖。民国35年(1946年),遵照四川省 *** 训令,经县参议会决定,将原第二、三、四区署一律撤销,全县设7个指导区(此建制延续至奉节解放),竹园乡隶属第四指导区, *** 驻地龙潭寺,辖16个保,163个甲,1896户。

1949年12月,县人民 *** 正式接管旧政权时,改指导区为区,竹园隶属竹园管辖。1950年9月改以顺序号称区,竹园乡隶属第九区管辖。

1951年,实行民主政权,废保甲,农村设村组,竹园乡辖白马、仁义、仁和、青龙、天台、平安、文昌、双店、相子、太平、茨竹、旺相、永茂、竹园、长堰、东乡16个村。1953年,大乡划小乡,竹园乡分为竹园、东乡、永茂、天台、平安、双店、仁和7个小乡,共49个村。

1955年合区并乡,竹园、岔河、东乡三个小乡并为竹园乡。1958年11月,成立竹园人民公社,改村为区队,共7个管理区。

1962年,将管理区改为生产大队,即有无山、庙坪、双坪、岔河、西坪、天池、牛场、竹园、团地、长堰、和平、金狮、燕子、观音、东乡15个大队。1981年地名普查时,将在县内同名的长堰大队改为中桥大队;和平大队改为龙潭大队;燕子大队改为红马大队;东乡在队改为下河大队;天池大队改为建设大队;西坪大队改为西庄大队;观音大队改为高峰大队。

1981年9月,改置竹园场镇为竹园市场居民委员会。1983年10月,遵照国务院的通知改竹园公社为竹园乡,改大队为村。

1985年10月改竹园乡为竹园镇, *** 驻地坟园包,辖无山、庙坪、双坪、岔河、西庄、建设、牛场、竹园、团地、金狮、高峰、下河、红马、龙潭、中桥15个村,竹园市场居民委员会1个,共105个组,5个居民小组,总面积56.50平方公里。1992年9月,全县建制调整,撤销双店乡,将双店乡的茨竹、石桥、野鸭、和平、丁字、旺龙、高石、丰竹等8个村划为竹园镇管辖(双店乡的榨屋、双店、射淌等3个村划归平安乡),竹园镇辖23个村,165个村民小组,1个居民委员会,5个居民小组,幅员面积96平方公里。

1994年5月又将原双店乡的榨屋、双店、射淌三村从平安划出,归并竹园镇。竹园镇辖26个村,193个村民小组,1个居民委员会,5个居小组,幅员面积112.1平方公里。

1999年12月,县上决定恢复部份乡镇,又将原双店乡的11个村、88个村民小组。从竹园镇整体划出,成立双店乡。

至此,竹园镇又恢复到1992年9月前的建制,辖15个村,105个村民小组,1个居民委员会,5个居民小组,幅员面积56.50平方公里。1998年竹园镇被重庆市命名为市级试点小城镇。

2001年7月,全县撤区,竹园区委、区公所被撤销。原区机关和部份区属单位,如原竹园区财政所、村镇国土管理所、计生办、民政办、计生指导站、林业站、农机站、农技站、畜牧站、水管站、广播电视站等单位划归竹园镇管理,并分别组建竹园镇党政办公室、社会综合治理办公室、文化服务中心、社会事务办公室、财政所、村镇国土环保所、农业服务中心等为竹园镇 *** 内设机构。

将原区卫生院和镇卫生院合并,组建竹园镇中心卫生院;区人口与计划生育指导站改为竹园镇生殖健康保健站;竹园中心信用社划归竹园镇管辖,竹园镇 *** 所在地从坟园包迁至原竹园区公所所在地(竹园村2社),并于2001年8月8日正式迁址挂牌办公。2002年5月、8月竹园镇分别被重庆市命名为重庆市二十个历史文化古镇、百强经济镇。

2003年3月,全县村级建制调整,行政区域由15个行政村合并为无山(无山与庙坪合并)、岔河(双坪与岔河)、建设(西庄与建设)、竹园(团地与竹园)、金狮(高峰与金狮)、红马(下河与红马)、龙潭(牛场、中桥、龙潭)等7个行政村。105个村民小组,1个市场居委会,5个居民小组保留其建制。

7个行政村, 1个市场居委会(除居委会主任外),所有支书、主任、会计等三职干部一律按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实行演讲答辩,竞争上岗,按照“双推一选”的办法选强配齐村级领导班子。2004年7月24日,全县行政区域调整,将高治乡的亭子、五龙、高治、九龙4个村和龙池乡的百步、华吉、邓坪、草坪、义和5个村整体,双店乡的丰竹村划给竹园,组建新竹园镇,竹园镇辖亭子、五龙、高治、九龙、百步、华吉、邓坪、草坪、义和、无山、岔河、建设、竹园、龙潭、红马、金狮、丰竹等17个行政村,1个市场居委会,幅员面积为178.32平方公里,总人口50966人,2004年7月28日,新竹园镇的各项工作正式开始运转至今。

8.柘林镇的历史沿革

柘林镇是座新兴集镇。原旧柘林街在修河岸边,即现柘林镇西北,相传该处原有一片天然柘林,镇区内现状道路呈枝状布局,其中主干道4条(沿河大道、农民街路、东湖路、柘林街大道),支路9条(红旗路、永福路、明珠路、坝前路、沿河路、永康路等)主干道路面宽15—16米,总长3120米,支路面宽5—7米,除主干道沿河大道有行车道和人行路之外,其余路面均为一块板式,且路面均为水泥路面。该镇区主、支道路在80年代先后建成,柘林镇的历史发展也有兴衰和变迁。在清康熙年间,旧柘林街在周边地区已小有名气,商贸在咸丰同治年间颇盛,后渐衰落。民国初年仍有大小店铺200多家。1959年兴建柘林水库,因旧柘林镇址属库区,大部分土地被淹,镇人民 *** 和居民全部迁至现址(联丰居委会所在地),当时仅辖梁头村。1970年柘林水库再度上马重建并于1974年工程竣工,1975年成立柘林镇人民 *** 。1991年前只辖梁头村,1992年易家河村、司马村、下城村、黄荆村由三溪桥镇划归柘林镇管辖;2003年撤乡并村,下城村并入易家河村,黄荆村并入司马村,撤销梁头村建制;2003年柘林镇与原柘林湖风景区管理局合并,更名为“柘林湖风景区管理局”;2006年初柘林湖划归九江市管辖,柘林湖风景区管理局更名为“柘林管理局”,仍行使乡镇职能,原有人员编制不变。2006年11月柘林管理局恢复为柘林镇,行政区域范围为原柘林镇的行政区域范围。

9.仙女山镇的历史沿革

1931年置白果乡,1958年改公社,1983年复乡。1997年,面积70.7平方千米,人口0.6万,辖白果、团结、双岭、爱国、金星、庙树、龙河、继光、龙宝塘9个行政村。

2002年6月20日,撤销白果乡,并将巷口镇的荆竹村、杨柳村、茶坪村、土坎镇的四合村、和顺村,双合乡的仙女村共6个村划出设立仙女山镇。仙女山镇管辖原白果乡的行政区域和荆竹、杨柳、茶坪、四合、和顺、仙女等6个村的行政区域,镇 *** 驻地石梁子。

2003年底,将茶坪村1组划归巷口镇管辖;区划调整后的仙女山镇,辖原核桃乡和仙女山镇龙河、庙树、白果、团结、双岭、爱国、金星、荆竹、杨柳、四合、和顺、仙女、继光、龙堡等14个村、茶坪村第2、3、4、5、6等5个村民小组所辖行政区域,面积177.9平方千米,人口14031人,镇 *** 驻石梁子。(22个村,121个社)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
反对 0
打赏 0
更多相关文章

收藏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