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天南地北首页 网站导航

地理必修二

网友发布 2023-07-25 05:42 · 头闻号农业林园

一、人口与城市

1、人口增长模式

(1)知道人口增长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特点。

(2)结合实例,说明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主要特点。

人口增长的阶段对比

阶段 原始低增长阶(A) 加速增长阶段(B) 增长减缓阶段(C) 低速增长阶段(D)

人口增长模式 “高高低”模式 “高低高”模式 “过渡”模式 “低低低”模式

点 出生率 高 较高 开始下降,较低 进一步下降,低

死亡率 高 迅速下降,较低 继续下降,低 低

自然增长率 低,波动大 提高,高 逐渐降低 低

人口增长 相对静止或低速增长 急剧增长 开始减缓 零增长或负增长

社会发展阶段 农业社会 工业化初期 发达国家20世纪50年代前后,发展中国家目前 欧洲发达国家现在

典型地区 热带原始森林深处的土著居民 非洲东部的坦桑尼亚、肯尼亚等国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 德国、英国、法国等国

2、人口迁移

⑴结合实例,说明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人口迁移:指人口在地区之间迁入或迁出,而发生居住地的永久性或长期性改变的人口移动现象。

人类早期的人口迁移

时期 迁移原因

原始社会 追逐生活资料

农业社会 土地开垦的吸引或逃避灾荒、战乱、宗教迫害

15-19世纪的世界人口迁移

迁移原因 流向

①地理大发现结束了“旧大陆”和“新大陆”长期隔绝的局面

②新航线的开辟,便捷了新旧大陆之间的联系

③资本主义发展和殖民主义扩张 ①欧洲人(西、葡、英、法、荷等国)移往美洲、大洋洲

②欧洲殖民者贩卖黑奴到美洲

二战后的人口迁移

迁移原因 具体表现

政治原因 ①东欧一些国家重新划分国界,人口相互迁移

②印巴分治,形成亚洲最大的一次国际人口迁移

③取得独立的非洲国家,原殖民者被遣返回国

经济原因 欧洲、北美洲成为人口主要迁入地

新兴城市和新兴产业的发展 美国人口从东北部向西部新兴工业城市转移

举例:“我国80年代中后期务工经商流动人口示意图”

20世纪年代末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快速推进,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形成了一种特殊大人口流动——“民工流”

3、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

⑴区别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含义

环境承载力:指在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也就是能够承受的人口数量的极限,是一个警戒值。

人口合理容量:指地球以及它的各个部分对人口的合理负载能力,是一个理想值。

比如: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国科学院研究估算出,中国的环境承载力是16亿人,而人口合理容量是8-9亿人。

4、城市空间结构

⑴结合实例,了解城市主要功能区的分布特点,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

城市功能区:城市的各项活动都需要占用一定土地,由于城市土地面积相对有限,不同地块的交通可达性和地价等也各不相同,因此,各项活动之间必然发生竞争,并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的高度集聚,形成了城市功能区。

城市三大功能区的比较

城市功能区 分布特点

商业区 交通便捷的市中心和街道两侧

工业区 城市外围,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住宅区 分布面积最广,高级与低级住宅区有背向发展的趋势

⑵了解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

城市功能分区的成因

① 历史原因:城市原有的土地利用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功能分区的现状。例如北京市中心城区成为行政区。另一方面,城市的功能分区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② 经济原因:一方面城市各地的地租不同(主要受地理位置和交通通达程度的影响),另一方面商业、工业和住宅用地的付租能力也不同(商业用地大于住宅用地大于工业用地)。

图2-3城市土地利用与付租能力

读上图(城市土地利用与付租能力示意图)

字母 距离 地租 功能区 对应地租线 成因

A 近 最高 商业区 陡 与市中心的距离对商业影响大,地租变化大

B 中等 中等 住宅区 较平缓 与市中心的距离对住宅影响较小,地租变化较小

C 远 较低 工业区 最平缓 与市中心的距离对工业影响最小

③ 社会因素:社会因素主要影响住宅区的分化。

在历史、经济、社会和政策等因素的作用下,城市功能分区在空间的分布与组合上,形成了各种不同的空间结构模式。如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和未来“田园城市”等模式。

5、城市服务功能

⑴知道城市服务功能的含义

城市作为区域的核心,是区域的管理中心,服务中心和经济增长中心。城市活动一部分为城市本身服务,另一部分主要是为城市以外的地区服务,这是城市的基本活动,也是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

⑵理解城市规模与其服务功能的关系,比较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城市规模越大,等级越高,功能越强,服务范围越大;城市规模越小,等级越低,功能越弱,服务范围越小。

以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功能案例分析:

一级中心:上海,全国最大的城市和经济中心。服务范围不久覆盖整个区域,其影响还辐射到全国甚至国外。

二级中心:南京和杭州,服务范围主要是江苏省及周围省区的部分地区。

三级中心:苏州、无锡、常州、宁波。

四级中心:扬州、镇江等城市,服务范围主要局限于是域内大多数城镇和乡村。

6、城市化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⑴结合实例,说明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城市化:一般指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区,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通常以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标志。城市化不久包括物质形态上的变化,还包括居民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变化。

以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为例:一般经历了三个阶段

缓慢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低于30%,城镇人口增长缓慢,区域经济中第一产业占比重较大。

加速发展阶段:人口和经济活动向城镇集聚,城市数量增加,用地规模拓展。在这个阶段,第一产业的比重下降,第二产业成为区域经济的主导产业。

成熟阶段:城市化水平超过70%,第三产业逐步成为区域经济的主导产业。

⑵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城市是人类对环境影响最深刻、最集中的区域,也是环境变化最大的地区。由于部分地区城市发展不合理,出现了①土地被占,耕地减少②地面下沉,水质恶化③环境污染④就业困难,秩序混乱⑤交通拥挤,住房困难等一系列问题。所以要积极引导和推动合理有序的城市化。

7、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⑴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美国城市中心多摩天大楼

发展历史不同导致城市景观差异 欧洲城市中心多广场和教堂

地域文化 北京市中心为皇宫建筑群

与城市 统治权力不同导致城市格局不同 华盛顿以国会大厦和白宫的东西向和

南北向两轴线及其交会处为城市中心

地域文化与人口:在不同地区,人们对人口问题的看法是不同的。例如,我国农村传统上愿意多生孩子,并且愿意要男孩,这是受当地传统农业文化的影响。当今大城市里的年青人有不少不愿意要孩子或不愿意早要孩子,也是受现代大城市文化的影响。

二、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1、农业区位因素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1)结合实例,说明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

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

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

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劳动力、交通、政策、土地价格、资金、管理

技术条件:冷藏、保鲜技术、良种、化肥、机械

举例:对农业活动主导区位因素的判断

水稻主要分布在季风区、“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气候因素)

千烟洲立体农业(地形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亚热带沿海农业景观的变迁(市场和政策)

茶叶宜在南方酸性红壤种植(土壤因素)

大城市公路边的乳畜业、园艺业(交通因素)

(2)结合实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形成条件。

类型 案例 主要分布地区 主要作物 主要特点 区位条件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水稻种植业 亚洲季风区(图2-2) 东亚、东南亚、南亚季风区及东南亚的热带雨林气候区

水稻 小农经营(生产规模小);单产高;商品率低,机械化和科学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 全年或夏季高温多雨的气候,适宜水稻生长;地势低平,适宜水田管理;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人多地少,粮食需求量大

商品谷物农业 美国中部平原(图2-3) 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 根廷、俄罗斯、乌克兰等国。

我国东北和新疆的国营农场。

小麦玉米等 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 自然条件优越(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深厚、水源充足、气候温和、降水丰富);交通运输便利;市场广阔;地广人稀,适宜进行大规模生产;机械化水平高;农业科技先进

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大牧场放牧业 阿根廷潘帕斯草原(图2-4) 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等国的干旱、半干旱气候区 牛、羊 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专业化程度高; 气候温和,草类茂盛,草质优良;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廉;距海港近,促进了商品经营。

乳畜业 西欧 北美五大湖周围、西欧、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 牛奶及其制品等 商品率高;机械化程度高;集约化程度高;多分布在大城市周围 地形平坦,气候温凉、潮湿,适宜多汁牧草生长;城市化水平高,生活习惯影响,对乳畜产品需求量大

混合农业 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图2-5) 欧洲、北美洲和非洲的南非及大洋洲的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主要是种植业与畜牧业结合的混合农业);我国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 小麦羊 农场内土地交替种植小麦、牧草或休耕,可以保持土地的肥力;两种生产方式在时间上做到忙、闲错开,便于合理、有效地安排农业生产活动;可以根据国家政策和市场情况,农户及时调整种植与放牧的规模,保证稳定的收入。 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降水适中;地广人稀;市场广阔(世界主要小麦、畜产品产地);机械化水平高;交通发达;政府扶持。

热带迁移

农业 亚马孙河流域 亚马孙河流域和非洲刚果盆地等地广人稀的热带森林及其边缘地区 ∕ 生产原始粗放不固定;烧荒、掘穴播种;不翻耕也不施肥就等收获 气候极湿热;

生产力水平极低下

将正确选项的代号填在图2-11中的空白框内,使系统成立(每字母限填一次)

A.秸杆 B.牧草 C.羊粪 D.羊毛、羊肉

E.增加土壤肥力 F.调节小麦、绵羊的生产规模

2、工业区位因素和工业地域

(1)结合实例,说明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

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有:土地、原料、动力、水源、交通运输、劳动力、市场和政府政策等

增强因素:交通运输、市场、劳动力的素质、技术因素(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是增强竞

争力特别是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的强有力措施)、环境

减弱因素:原料(与交通运输的发展有关)、劳动力的数量(与机械化程度的提高有关)

主导因素的变化:(钢铁工业为例)原料—交通—市场

举例:工业区位选择

①经济效益:从经济利益看工厂应选择在具有明显区位优势的地方,以花费最低的生产成本获得最高利润。

类型名称 典型工业部门 优势发展地区

原料指向型工业 制糖业、水产品加工业、水果加工业 所需工业原料丰富的地区

市场指向型工业 瓶装饮料业、家具制造业、印刷业 接近产品消费市场的地区

动力指向型工业 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化学工业 能源供应充足的地区

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业 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制鞋工业 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区

技术指向型工业 集成电路、航天、航空、精密仪表 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的地区。

②社会效益

国家政策变化的影响:从20世纪80年代我国沿海地区工业的大发展,到21世纪初我

国对西部地区的大开发。

国防的需要:20世纪50—70年代,我国在内地建立了一些大型工业基地,主要是重工

业和军事工业。

个人偏好的影响:大批华侨和海外华人在家乡投资办厂。

工业惯性的影响:可能由于工厂搬迁的费用太高,政府的影响,出于对当地经济的考虑

等,常常可以看到,某个工厂的区位不合理,但仍然留在那里,这称为工业惯性。

③环境效益:污染严重的工业的区位选择(图2-6)

工业部门 污染类型 区位选择

水泥厂,酿造厂 污染空气 工厂设置在居民区最小风频的上风向或常年盛行风的下风向,季风区的垂直郊外

印染厂,造纸厂,电镀厂,皮革厂 污染水源 污水排放口要远离水源地及河流上游

化工厂,炼油厂 污染大气,污染水源 综合以上两条

发电厂,钢铁厂 污染空气,固体废弃物污染 污染空气综合以上的,固体废弃物污染要远离居民区和农田

图2-6 污染严重的工业的区位选择图

从工业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角度考虑,请将下列工厂的代号填在图2-12中相应的空格中:

①皮革厂 ②火力发电厂 ③化工厂 ④印染厂 ⑤造纸厂 ⑥炼油厂 ⑦钢铁厂 ⑧电镀厂 ⑨酿造厂 ⑩水泥厂

(2)结合实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和发展特点。

著名工业区 形成条件 发展特点

传统工业区 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我国辽中南工业区等。) 丰富的煤炭;离铁矿区近;充沛的水源;便捷的水陆交通;广阔的市场(图2-8) 衰落的原因:生产结构单一,鲁尔区的五大传统工业部门:煤炭、电力、钢铁、机械、化工;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世界性钢铁过剩;新技术革命的冲击;用地紧张、环境污染严重。

综合整治:①调整工业结构,改造传统产业,扶持新兴产业,实现产业结构多元化(减少煤炭、钢铁企业数量,扩大单个厂矿的生产规模,新建技术水平高的电子、石化、汽车等部门的中小企业);②调整工业布局(工业布局向西部和南部拓展,钢铁工业向沿海转移);③发展第三产业(发展科技和教育,开展工业旅游,发展金融服务业);④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⑤治理环境污染,加强环境管理,植树造林,营造绿色空间,优化美化环境

新兴工业区 意大利新兴工业区(图2-7) 大批廉价劳力;发达的银行信贷体系;经济高度开放;政府的大力支持;大批廉价劳动力;小城镇用地用水方便;交通运输方便。20世纪70年代原料和能源大幅度涨价 以中小企业为主;轻工业为主;生产过程分散;资本集中程度低;大多分散在小城镇或农村

(独特的发展模式——工业小区)

美国“硅谷”(高技术工业) 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气候宜人(这里属于地中海气候,温暖湿润);有高等院校(斯坦福大学);便捷的交通,通达速度快,主要是高速公路和航空运输;军事订货:特殊的条件! 科技人才比例高;增长速度快、产品更新换代周期短;研究开发费用比例高;产品面向世界市场

发展特点:

工业区 意大利新兴工业区 传统工业区

生产规模 以中小企业为主 以大型企业为主

主要工业部门 轻工业 重工业

生产过程 分散 集中生产

资本集中程度 低 高

工业分布 分散在小城镇或农村 集中布局

辽中南工业基地的形成条件:

自然条件:矿产资源丰富,有丰富的煤、铁和石油资源,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和燃料;

本区地处平原,地势开阔,水资源丰富;

社会经济条件:区内有发达的水陆运输条件,陆上公路、铁路网密集,临海地区有众多港口,有利于原料燃料和产品的运输和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农业基础好;人口密集,劳动力资源丰富,工业发展历史悠久,工业基础好。

3、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结合实例,说明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①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有利影响:合理的农业生产,使土地等资源为人类持续利用,并且为我们提供衣食来源。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大大增加了农作物的产量。

不利影响:不合理的农业生产,可能导致自然环境被破坏,引起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土壤污染等。(滥砍乱伐导致生物多样性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过度放牧导致土地荒漠化;不合理的灌溉方式导致土地盐碱化;化肥的大量使用导致土壤板结;农药的不合理使用导致农产品和土壤污染)

②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有利影响:创造出巨大的社会财富,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不利影响:工业生产对原材料的需求与自然界中有限的资源、能源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人类对资源、能源的不合理利用也会造成酸雨等严重的工业污染,并直接破坏环境。

4、生产活动中的地域联系

(1)结合实例,说明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

交通运输的重要性:促进生产规模,原材料供应范围和产品销售市场的扩大;加速区域开发,使资源得到更充分的利用;加强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的联系;加强科技和文化交流,保证国家统一和安全。

(2)了解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

交通运输业、邮电通信、商业贸易

交通运输方式及其特点:

方式 优点 缺点 备注

铁路 运量大、速度快、运费低、连续性好 占地多、造价高、短途运输成本高 当代最重要的运输方式之一

公路 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装卸方便、适应性强 运量小、耗能多、成本高、运费较贵 发展最快、应用最广、地位日趋重要

水路 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 速度慢、灵活性和连续性差,受水文和气象条件影响大 历史最悠久

航空 速度快、运输效率高 运量小、能耗大、运费高、设备投资大、技术要求严格 最快捷的现代化运输方式

管道 连续性强、损耗小、安全方便、运量很大 铺设专门管道,设备投资大,灵活性差 运具与线路合二为一

5、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1)结合实例,说明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①聚落空间形态往往沿交通干线扩展,交通干线成为聚落的主要发展轴。水运为主的时代,城市多沿河、沿海分布(例如重庆、宜昌、武汉和南京);公路和铁路运输为主的时代,城市多沿交通干线(铁路或公路)两侧不断地延伸和扩展(如株洲、石家庄、郑州);现代快捷交通(高速公路)运输时代和高速铁路运输时代,城市分布灵活多变。②交通线的发展变化会带动聚落空间形态的变化。如浙江嘉兴市聚落形态随着水路和陆路运输的发展,由团块状沿交通线而扩展成星状;由于大运河的淤塞、海上运输的发展和京沪铁路的建成,扬州、济宁等城市发展缓慢,城市沿河伸展的空间形态基本保持不变。

(2)结合实例,说明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①对商业网点密度的影响:山区和平原商业网点的比较

山区因为地势起伏,人口密度小,交通不便(交通运输线路稀少,方式单一,商品流通,尤其是区际商品流通很难建立和发展),所以居民点、商店沿地势低平的公路分布,商业网点密度小,规模小,形式大多是小商店或流动摊点;平原地区地势平坦,人口密度较大,运输的线路较多,运输方式复杂,所以居民点、商店沿交通便捷的公路分布,商业网点密度大,形式大多是商业街、商业小区等固定形式。

②对商业网点位置的影响:很多商业网点以交通最优为原则,建立在市区环路边缘或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

③对商业中心形成的影响:优越的地理位置及便利的交通条件,为商品流通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对商业中心的形成和发展起重要作用。如上海、北京等。

④对集镇发展的影响:交通线路的改变常会引起集镇的繁荣或衰落。陕西省勉县的长林镇,过去地处汉中经褒河去甘肃、四川的必经之路,来往客商众多,商业十分繁荣。后来由于改线,集镇逐渐衰落,至今连定期的集市贸易都没有了,完全退化为单纯的居民点。

莫桑比克在哪?

中国的出口纺织品有一个特点,中间产品多,两头产品少,导致品种单一。

纺织品中间产品又主要是棉纱棉布、涤棉纱涤棉布,俗称“两纱两布”。中方总公司曾经最大的处室就是“纱布处”。上游产品如高科技含量的纤维,如光纤和防弹背心用的芳纶,耐超高温的陶瓷纤维,排湿吸汗的中空变性纤维等,我国的研究和生产都付阙如;下游产品如高品质的染色印花布,与化学工业息息相关。我国重化工业发展不在世界前端,高档面料的生产也就不尽如人意。世界上最好的丝绸在哪里?不在丝绸的故乡中国,而在意大利。其实意大利的坯绸都来自中国。经过意式染整,身价百倍。另外一个例子,国外对中国纺织品设置绿色壁垒,中国每年就要花大量外汇进口环保染料。解决之道是国家一方面要对纺织品基础研究的投入,一方面随着重化工业的发展,提高染整水平。

莫桑比克共和国 (The Republic of Mozambique)

独立日:6月25日(1975年)

国庆日:6月25日(1975年)

国旗: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3∶2。靠旗杆一侧为红色等腰三角形,其中有一颗**五角星、一本打开的书和交叉着的步枪和锄头。旗面右侧为绿、黑、黄三色的平行宽条,黑色宽条上下各有一白色细条。绿色象征农业和财富,黑色代表非洲大陆,**象征地下资源,白色象征人民斗争的正义性及所要建立的和平事业,红色象征争取民族解放的武装斗争和革命。**五角星代表国际主义精神,书本象征文化教育,步枪和锄头象征广大劳动者和武装部队的团结及其共同保卫、建设祖国。

国徽:呈圆形,圆面上有打开的书本、步枪和锄头图案,寓意同国旗;下方的波纹象征海洋;中间有放射光芒的太阳图案,象征革命和建设的新生活。圆周由齿轮和玉米、甘蔗环饰,象征工业和农业;顶端有一颗红色五角星,象征国际主义精神;底部的红色绶带上写着“莫桑比克共和国”。

莫桑比克人的捕鱼生活。莫桑比克渔业资源丰富,盛产对虾等水产品。渔业是该国最重要的出口创汇产业。

国家政要:总统阿曼多·埃米利奥·格布扎(Armando Emilio Guebuza),2005年2月宣誓就职。

自然地理: 面积80.16万平方公里。位于非洲东南部,南邻南非、斯威士兰,西界津巴布韦、赞比亚、马拉维,北接坦桑尼亚,东濒印度洋,隔莫桑比克海峡与马达加斯加相望。海岸线长2630公里。高原、山地约占全国面积3/5,其余为平原。地势从西北至东南大致分为三级台阶:西北部是高原山地,平均海拔500-1000米,其中宾加山高达2436米,为全国最高点;中部为台地,高度在200-500米之间;东南部沿海为平原,平均海拔100米,是非洲最大平原之一。赞比亚、林波波和萨韦是三条主要河流。马拉维湖是莫同马拉维之间的界湖。热带草原气候。 马普托海滩

人口:约1940万(2004年),主要民族有马库阿-洛姆埃族、绍纳-卡兰加族和尚加纳族等。官方语言为葡萄牙语,各大民族有自己的语言。居民多信奉基督教、原始宗教和伊斯兰教。

首都:马普托 (Maputo),人口114万,坐落在南端海岸,是非洲著名的现代化海滨城市。

简史:莫桑比克历史悠久,早在13世纪时就曾建立过繁荣昌盛的莫诺莫塔帕王国。16世纪初,莫桑比克遭葡萄牙殖民者入侵,18世纪沦为葡的“保护国”,1951年成为葡“海外省”。20世纪60年代起,莫桑比克人民为摆脱殖民统治进行了顽强的斗争。1975年6月25日,莫桑比克宣告独立。独立后,莫桑比克抵抗运动长期从事反政府武装活动,使莫陷入了长达16年的内战。1990年11月改国名为莫桑比克共和国。

莫桑比克首都马普托火车站外景>>>

政治:现行宪法于2004年12月生效。宪法规定:以多党制取代一党制,实行党政分开和司法独立;总统为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总统和议员均由全民直接选举产生,任期5年,只能连任两届。莫桑比克共和国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构。

经济:1992年10月内战结束时,莫桑比克经济凋敝,人均收入不足50美元,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随着莫政府采取一系列有效的经济发展措施,莫经济得到恢复并获得较为迅速的发展。目前,莫政府加大私有化力度,改善投资环境,经济继续增长。

莫桑比克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主要包括钽、煤、铁、铜、钛和天然气等,其中,钽矿储量居世界之首,煤储量超过100亿吨,钛600多万吨,大部分矿藏尚未开采。此外,莫水力资源丰富,坐落在赞比西河上的卡布拉巴萨水电站装机容量为207.5万千瓦,是非洲第一大发电站。

莫桑比克是农业国,80%的人口从事农业。除玉米、稻谷、大豆等粮食作物外,其主要经济作物有腰果、棉花、糖等。腰果为支柱作物,其产量曾达到世界总产量的二分之一。近年来,随着莫铝厂等大型合资企业的建成投产,莫工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大幅上升。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
反对 0
打赏 0
更多相关文章

收藏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