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清县南近北回归线,属南亚热带气候带,季风气候显著。全年受西风带及副热带环流交互影响,冬半年盛行偏北风,夏半年盛行偏南风。因三面临海,海洋性气候尤为突出。夏长而无酷署,较内陆凉爽;冬短且少严寒,又暖于内陆。
福清年雨量充沛,雨季、干季分明,各季气候均有明显特征。每年3~6月降雨频繁。春雨季(3~4月)天气多变化,时有春寒出现;梅雨季(5~6月)阴雨连绵,升温缓慢,湿度大。梅雨后期暖湿空气势力不断增强,多雷阵雨 天气,大雨、暴雨常出现在梅雨高峰期。盛夏热带风暴(俗称台风)、雷阵雨季(7~9月)以晴热天气为主,常出现夏旱,也时有雷阵雨,往往连续三天出现在午后到上半夜,俗称三晡雨。影响福清的台风大部分出现在这一季节,台风带来的大风、暴雨常造成灾害。但台风降水又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乃至解除夏秋旱情,少台风年经常旱情严重。10~12月中旬初为从夏到冬的过渡季节,多晴天,湿度小,气温高于春季,冷暖宜人,但少雨多旱。12月中旬末至次年2月为冬季风全盛时期,冷空气频繁南下侵袭,强冷空气影响时沿海一般有大风,并时常伴有短时降水。但因来自北方大陆的冷气团所含水汽较少,所以雨量不多。冷锋过境后,受冷高压 控制,天气一般晴冷。从10月到次年2月是少雨季节。 2000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196.59亿元,比上年增长11.9%;工业总产值344.24亿元,比上年增长14.1%;农业总产值51.5亿元,比上年增长5.1%;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4亿元,比上年增长11.0%;农民人均纯收入4719元,比上年增长5.7%;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511元,比上年增长6.9%。
2007年,我市第一产业平稳发展,第二产业持续增长,第三产业进一步繁荣,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52.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增13.4%,增幅比上年同期减少0.2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完成48.21亿元,比增6.1%;第二产业完成192.69亿元,比增16.5%;第三产业完成111.51亿元,比增11.1%。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第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由上年的14.2:54.8:31.0调整为13.7:54.7:31.6。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0.8%、54.2%和34.9%。
2008年,市第一产业平稳发展,第二产业持续增长,第三产业进一步繁荣,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01.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增13.0%,增幅比上年同期减少0.4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完成50.6亿元,比增3.9%;第二产业完成228.2亿元,比增17.8%;第三产业完成122.8亿元,比增8.0%。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第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由上年的13.7:54.7:31.6调整为12.6:56.8:30.6。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9%、72.3%和23.0%。
2009年,第一产业平稳发展,第二产业持续增长,第三产业进一步繁荣,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11.35亿元,增长7.3%。其中第一产业完成55.9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完成200.42亿元,增长5%;第三产业完成155.02亿元,增长11.9%。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第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由上年的12.6:56.8:30.6调整为13.6:48.7:37.7。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6.9%、37.29%和55.78%。
2010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74.65亿元,同比增长13.5%,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6.2个百分点,完成年度计划464.82亿元的102.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4.78亿元,同比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242.01亿元,同比增长18.6%,其中工业增加值202.01亿元,同比增长18.3%;第三产业增加值167.87亿元,同比增长8.7%。在工业增加值恢复性增长的拉动下,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3.6:51.0:35.4,与上年相比,一产比重持平,二产比重上升2.3个百分点,三产比重下降2.3个百分点。
2011年,生产总值(GDP)559.15亿元,同比增长12.0%,完成年计划增速14.0%的85.7%。
农业总产值完成124.38亿元,同比增长4.9%,完成年计划110.44亿元的112.6%。
全市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1185.09亿元,同比增长13.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127.84亿元,同比增长13.6%,完成年计划1251亿元的90.2%。
全市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02.04亿元,同比增长16.2%,完成年计划430亿元的93.5%,其中,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377.77亿元,同比增长18.3%,其中城镇项目投资325.26亿元,同比增长20.2%,房地产开发投资52.51亿元,同比增长7.6%。
全市累计实现财政总收入(含基金)87.42亿元,同比增长22.67%;财政总收入(不含基金)49.22亿元,同比增长17.2%,完成年计划48.93亿元的100.6%,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0.91亿元,同比增长21.7%,完成年计划29.60亿元的104.4%;税性收入42.72亿元,同比增长18.1%。
全市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0.48亿元,同比增长19.5%,完成年计划184.80亿元的100%。
全市出口总值(海关口径)45.54亿美元,同比增长2.1%,完成年计划49.42亿美元的92.1%。
全市合同利用外资23290万美元,同比增长21.0%,完成年计划20220万美元的115.2%。
全市实际利用外资15976万美元,同比增长15.7%,完成年计划14501万美元的110.2%。
全市内资实际到资103.74亿元,同比增长33.8%,完成年计划77.53亿元的133.8%。
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6380元,同比增长14.9%,完成年计划25251元的104.5%。
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达11913元,同比增长17.4%,完成年计划11162元的106.7%。 2001—2005年出口分别增长9.9%、31.4%、48.7%、65.0%、9.4%,累计出口额达116.72亿美元。
2002年外经贸持续增长。合同外资、实际到资、外贸出口分别完成19474.8万美元、20009.4万美元和 13.86亿美元,分别比增49.7%、45.3%和26.2%,超额完成福州市下达的任务。
福清是全国著名侨乡,截至2012年,旅居海外的华侨和新移民有86万人,遍布世界近120个国家和地区。广大融籍旅外乡亲致富不忘造福家园,共为家乡公益事业捐资约19亿元,全市在产在建三资企业中侨资企业约占一半。福清对台优势突出,与台湾新竹仅距84海里,是福建省对台经贸交流的前沿阵地和重要窗口。全市已批台资(含台资)企业290家,总投资约20亿美元,其中在产在建的有164家。境内洪宽工业村因台资企业众多,被誉为“福建台湾村”。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和台湾农民创业园建设成效也十分显著,共引进台湾优良农业品种300多种,推广种植面积达10多万亩。 福清市拥有电子、塑胶、食品、玻璃、医药五大支柱产业。截至2009年,全市共有通过新办法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22家,企业技术中心21个;上市企业17家;中国名牌产品、驰名商标8项,省名牌产品、著名商标107项。
发展载体丰富
国家级融侨经济技术开发区创办于1987年,1992年10月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已形成电子、塑胶、汽车玻璃等支柱产业,2009年全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产值532亿元。
开发区
城区范围内开发区
城区范围内有融侨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控制面积28平方公里,主要含宏路中心区、洪宽工业村、康辉工业村三个组成部分(根据1997年5月19日福建省第八届人大常委会第32次会议通过的《福清融侨经济技术开发区条例》第二条)。
城区范围外开发区
城区范围外有元洪投资区(省级)、福州江阴开发区(市级)、龙田工业区(省级)、福州市镜洋工业园区(市级)、江镜华侨经济开发区(省级)、东阁华侨经济开发区 (省级)、友精工业区(省级)、高山工业区等。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