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井冈山大学王牌专业介绍 国家特色专业:生物科学、汉语言文学、化学、音乐学
省级特色专业:旅游管理、思想政治教育、英语、物理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心理学、体育教育
江西重点建设学科
江西省“十二五”高水平学科:生物学
江西省重点一级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
江西省重点二级学科:原子与分子物理、物理化学、计算机应用技术
二、井冈山大学简介
井冈山大学是江西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同重点支持建设高校,是科技部与江西省人民政府会商支持建设高校,是 同济大学 对口支援高校,是一所融研究生教育、普通本科教育和留学生教育于一体的全日制综合性大学。
学校位于中国革命摇篮井冈山所在地——江西省吉安市,于1958年创办,期间历经撤并和数易校名,2007年10月恢复更名为井冈山大学。现有4个校区,校园面积2454亩,校舍建筑面积约68万平方米,教学科研设备总值约3.56亿元,图书馆藏书225万余册,“三级甲等”附属医院1所。
学校设有15个教学学院(部)和3个管理型学院,建有本科专业80个,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1个学科门类。现有招生专业66个,其中13个专业列入一本批次招生,面向31个省、市、自治区以及港澳台地区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7万余人,本科生第一志愿录取分数线多年保持较高水平;2011年获批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试点单位,现有硕士研究生120人;2007年起招收外国留学生,现有留学生445人,生源国达29个国家;另有各类成人教育学生1万余人。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078人,其中教授130人、副教授374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304人,具有硕士学位教师714人。专任教师中入选国家(教育部)人才项目及荣誉称号人选共计12人次,其中: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2人,“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3人,全国先进工作者1人,国务院特殊津贴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3人;入选省级人才项目及荣誉称号人选共计107人次,其中:“井冈学者”特聘教授1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23人,省政府特殊津贴5人,赣鄱英才555工程5人,“青年井冈学者奖励计划”1人等。另我校现有二级教授8人,并先后聘请了王梓坤院士等100余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为兼职、客座或荣誉教授。有60多位教研人员被 同济大学 、 南昌大学 等10多所高校聘为研究生导师,指导了150多名博士、硕士研究生。
学校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办学的根本任务。拥有国家特色专业4个、省级特色专业7个、省级一流专业2个。获批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项、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6个。国家级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3个、省级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5个。省级精品课程12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2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4门。省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3门、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省级教学团队6个、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185个、国家级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1个、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园1个。学校建有各类教学实习基地319个。学校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教育,初步形成了“井冈山精神+学、训、研、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获批国家“十三五”产教融合发展工程规划项目和教育部-中兴通讯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第二批合作院校。近六年来,学生参加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大学生艺术展演、大学生运动会等国家级和省级各类学科与技能竞赛共获奖1900多项。
坚持学科建设为龙头,科学研究水平不断提高。学校积极开展校级优势学科建设工程,现有6个校高峰学科、12个校高原学科、18名学科带头人和58名学术带头人,构筑了我校特色鲜明、优势明显、交叉融合、协调发展的高原和高峰学科体系。我校设有各级各类科研平台82个,其中,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旅游局重点研究基地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个,江西省工程实验室2个,江西省工程研究中心1个,江西省重点实验室3个,江西省软科学研究基地1个,江西省“海智计划”工作站1个,江西省文化艺术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1个,江西省社科普及宣传基地1个,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个,江西省优势科技创新团队1个,江西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江西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1个,吉安市院士工作站1个,吉安市重点实验室9个,吉安市工程研究中心9个,学校内设科研平台41个。2015年以来,学校获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大专项等四大类国家级科研项目114项,省部级科研项目333项,江西省学科学术带头人培养计划1项,教师发表学术论文2400多篇,被SCI、EI、ISTP收录47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教材120余部,获批知识产权成果150多项。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教育国际化水平稳步提升。学校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温州医科大学 分别签订了校际合作协议,与 厦门大学 、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续签了合作协议,与 同济大学 专门商讨了对口支援工作。教务处根据协议,积极跟进,与2018年相比,联合培养高校增加一所,联合培养人数从89名增加到112名,联合培养专业涉及我校13个学院37个专业。与美国、英国、俄罗斯、韩国、日本等二十多个国家(地区)的59所高等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自2015年以来先后选送231名学生赴国(境)外参加长短期项目学习。
河北工程大学王牌专业 比较好的特色专业名单
一、北京印刷学院王牌专业介绍
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印刷工程、编辑出版学
北京市特色专业(4个):印刷工程、编辑出版学、包装工程和艺术设计
北京重点建设学科
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4个):设计艺术学、传播学、信号与信息处理、材料物理与化学
二、北京印刷学院简介北京印刷学院隶属于北京市,是由北京市人民政府和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共建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学校的前身是1958年文化部建立的文化学院;1961年文化学院撤销,其印刷工艺系并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印刷工艺系基础上组建北京印刷学院,由原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管理;2000年,学校划归北京市。经过60余年的建设和发展,已经成为在印刷与包装、出版与传播、设计与艺术三个领域具有明显优势和特色,工、文、艺、管协调发展,国内唯一专门为出版传媒全产业链培养人才的多科性高等院校。
学校现有13个二级学院(教学部),分别是印刷与包装工程学院、新闻出版学院、设计艺术学院、新媒体学院、机电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职业与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基础部、外语部、体育部。学校共有26个本科专业招生,其中有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北京市特色专业建设点、印刷工程专业被评为北京市首批一流本科建设专业;有17部国家级精品和规划教材;拥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等。
学校现有教职工806人,其中专任教师507人,高级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57.14%。形成了以国家“”特聘教授、北京“海聚工程”特聘教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北京市人才强校计划高层次人才等为代表的高层次人才团队;以全国和北京市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中国出版政府奖、毕升印刷杰出成就奖获得者等为代表的行业领军人才团队;以北京市科技新星、青年拔尖人才等为代表的青年人才团队;以全国优秀教师、北京市优秀教师等为代表的优秀教学人才团队。
学校坚持特色发展,以特色学科建设提升核心竞争力。学校现有1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个专业学位授权点,4个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2个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学校有国家绿色印刷包装产业协同创新基地、北京市印刷电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数字复合出版系统工程实验室、数字媒体艺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新闻出版领域关键技术应用研究与服务综合实验室、高端印刷装备信号与信息处理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文化产业与出版传媒研究基地等1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018年,学校获批北京市新增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学校设计学、新闻传播学两个一级学科入选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建设名单。
学校大力推进科研工作,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工程。近5年,主持国家级及省部级科研项目169项,委办局委托项目284项,横向科研项目457项,科研经费累计超过3亿元,发表SCI、EI、ISTP、CSSCI等检索论文1200余篇,出版著作、教材500余部,获得授权专利600余件,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励18项。学校2013年获批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具有独立招收和培养博士后资格。
学校强化产学研结合,建立了覆盖印刷出版产业链的科研平台。围绕“创意设计 艺工融合”的办学特色,形成了以北京绿色印刷包装产业技术研究院的科研成果转化平台为基础,大学科技园、文化创意产业园和大学生创新创业园相互支撑、融合发展的“一院三园”双创发展模式,打造“北印科创”、“北印文创”双亮点,建设产学研用一体化产业综合体。学校主动适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北京“四个中心”建设,密切跟踪印刷出版产业转型升级和融合发展,开展系列科技攻关和咨询决策研究,取得一批高水平研究成果。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大力加强对外交流合作。学校先后与美国、俄罗斯等3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余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校际合作与交流关系,签订了本科、研究生以及本科与研究生联合培养、共同授予学位的协议。近5年,560余名师生赴国(境)外合作院校开展学习交流。近年来,学校留学生教育取得突破,累计共招收来自40多个国家500余名国际学生,为我国印刷包装企业走向“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和国家提供人才支撑。2017年学校入选北京市首批“一带一路”国家人才培养基地,并成为基地秘书处单位。
一、河北工程大学王牌专业介绍 教学建设:
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资源勘查工程、建筑学、土木工程、采矿工程
国家“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专业(2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水利水电工程
省级品牌特色专业(8个):资源勘查工程、建筑学、采矿工程、土木工程、水利水电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
学科建设:
省级重点学科(6个):建筑技术科学、农业水土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矿产普查与勘探、市政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
省级重点发展学科(3个):计算机应用技术、水利水电工程、结构工程
二、河北工程大学简介
河北工程大学 是河北省重点骨干大学,河北省人民政府与水利部共建高校,河北省国家一流大学建设二层次高校,河北省文明单位,坐落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成语典故之都”邯郸市。
办学条件优良,校园环境优美。学校新校区总占地面积4098亩,建筑面积76.65万平方米。现有教职工2421人,专任教师1681人。博士、硕士研究生2086人,全日制普通本科生24456人,留学生157人。教职工中有双聘院士3人,国家“”入选专家1人,*特聘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科技领军人才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河北省高端人才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6人,省级教学名师8人,国家“青年”入选专家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3人,享受河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6人,河北省新世纪“三三三人才工程”51人。拥有装备先进的教学、科研实验室,建有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大学生活动中心、学术交流中心、体育场馆。馆藏纸质图书总量226万册。建有万兆光纤主干、千兆到桌面的校园网络以及无线覆盖网络。学校附属医院为三级甲等综合医院,附属学校为独立设置和编制经费单列单位。
学科门类齐全,工程特色鲜明。现有工学、理学、管理学、农学、医学、文学、经济学、法学、艺术学、教育学、历史学11个学科门类。有85个本科专业,其中与工程相关的专业68个,占比达80%。拥有河北省唯一的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水资源水环境调控及综合管理,拥有河北省唯一的水利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机械工程等1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拥有工商管理硕士(MBA)、电子信息硕士、农业硕士等1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
人才培养质量较高,享有良好的社会声誉。学校具有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资格。建有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国家“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专业、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7 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省级本科教育创新高地、8 个省级品牌特色专业、5个省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专业、4个双学士学位教育试点专业、2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持续保持在较高水平。建校六十余年来,学校培养了20余万毕业生,涌现出众多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和企业高管、政界精英。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显著提升。学校是河北省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河北工程大学 青蓝众创空间通过河北省科技厅众创空间认定。2014年以来,在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等竞赛中获国家级奖励500余项,其中,在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全国铜奖1项;第十七届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Robocon赛获全国总决赛亚军,并获大赛一等奖。大学生凌云车队2016、2017、2018连续三年进入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十强;全国大学生水利创新大赛获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
文化传承与创新成绩斐然。建立“甘丹书院”“紫山讲堂”“道德讲堂”,成立全国高校第一个“一二九师”精神研究会,深入传播红色文化。积极构建古建筑文化,建立古建筑构件展室并在此基础上筹建古建筑博物馆,现拥有古建筑构件1700余件,其中北齐佛塔砖系列藏品国内罕见,学术价值巨大。强化学校文化育人功能,2006年以来,共有11名学生持续获评“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一项朗诵作品获全国第五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和优秀创作奖,实现了我省高校在该奖项上零的突破。注重体育文化建设,“十二五”以来,在全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中国大学生健美操锦标赛等国家级赛事中获冠军33项。代表河北省参加第十三届全国学生运动会,获得亚军1项、季军1项,1名学生打破河北省大学生女子10000米竞走历史记录,获奖牌数和分数均实现河北省大学生田径甲组历史性突破。在河北省第二十届大学生运动会上获得田径男子甲组团体总分第一、女子甲组团体总分第一,1名学生打破男子丁组链球河北省大学生纪录,1名学生打破男子丁组三级跳远河北省大学生纪录。
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成果丰硕。“十二五”以来,承担124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904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发表1240篇SCI、EI收录期刊论文。获219项职务发明专利。获141项省部级科研奖励,其中河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河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河北省社科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项。获2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其中一等奖4项。1项成果获中国地质学会2015年度“十大地质科技进展”。建设有1个院士工作站、1个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3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5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4个省级工程实验室以及2个省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