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天南地北首页 网站导航

苏中战役的介绍

网友发布 2023-07-23 04:02 · 头闻号影视娱乐

苏中战役是第二次国共内战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之战略防御阶段初期,利用国军注意力集中在围堵中原突围,华中野战军在江苏中部地区反击国军进攻而连续进行的七次作战的总称,因而《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又称其为苏中“七战七捷”。

前言

提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蜀汉丞相诸葛亮,人们纷纷认可他是最出色的政治家之一,一篇《隆中对》奠定其不可动摇的谋略家地位。

可是,诸葛亮算不算得上一个出色的军事家呢?

千百年后,争论不休。

一代战神、开国第一大将粟裕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他认为诸葛亮是一个不会打仗的人,算不上军事家!

粟裕

粟裕为何做出这样的点评,他说得又是否客观呢?

食堂开讲新文系列“名家点评”第一集,就来说说粟裕点评诸葛亮不是军事家的问题。

首先来说,《三国志》里的诸葛亮和《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虽然说的是同一个人,但描述差得可太多太多了。

《三国演义》总共120回,诸葛亮最先正式出场是在第38回献隆中对,到104回丞相归天,总共跨越66回( 前面还有两回徐庶走马荐诸葛和刘备三顾茅庐,后面116回诸葛亮还在定军山显圣了 )。

期间,诸葛亮火烧新野、草船借箭、火烧赤壁,智取益州、七擒孟获,六出祁山……

可谓是屡出神来之笔,成为智慧的化身,活生生就是军神再现,以至于鲁迅先生感叹道:“状诸葛多智而近妖”。

唐国强版诸葛亮

可《三国志》里的诸葛亮可就不是这么回事了。

《三国志》作者陈寿在《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评价诸葛亮道:

陈寿首先肯定诸葛亮治国之才,将其比之管仲、萧何,可在军事上,他又说了两句很不客气的话。

两句话的意思都在说,诸葛亮会治兵会治国,但不会打仗。

两个版本,一个是演义小说,一个是信史,可信度孰高孰低,一目了然。

有意思的是,诸葛亮的老对手司马懿评价诸葛亮道:

虽说,司马懿此言有抬高自己贬低对手之意,但也客观地指出了诸葛亮用兵作战缺陷。

于是,千百年来,人们对诸葛亮是不是军事家争论不休。

俗话说,外行人看热闹,内行人看门道。 解放后,就有人问粟裕:

粟裕可是新中国十大大将之首,身经百战,战无不胜,大功大捷层出不穷,军事妙手,层出叠现

真要论功绩,粟裕绝对可以跻身元帅之列。 粟裕足以称得上不世出的军神。

由他来点评诸葛亮的军事水平,着实算是问对人了。

谁料,粟裕给出的答案却很出乎意料。

粟裕略加思索,回答道:

粟裕直接说诸葛亮不是军事家,最大的两个胜仗,火烧赤壁还是周瑜打的。

呃,火烧新野其实是刘备打的( 草船借箭是孙权的 )。 六出祁山不说了,没一次成功的。

好家伙,这么一算,诸葛亮好像还真没有拿得出手的成绩。

现在问题来了,粟裕为何会做出“诸葛亮不会打仗”的评价?

他说的又符合事实吗?

其实,粟裕之所以这么评论,主要还是因为他和诸葛亮领兵作战方式不同。

粟裕领兵作战,一向以弱胜强以少打多著称。 本身从土地革命战争开始,我军的战史就是一部以弱胜强史,我军绝大多数战役,都是以少胜多,涌现了很多以弱胜强的名将。

而在这些名将中,粟裕尤为突出,粟裕指挥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战役可谓是数不胜数。 食堂仅列举三例。

一、黄桥战役

1940年9月,粟裕指挥新四军江北指挥部第1、第2、第3纵队9个团,共7000余人,迎战前来挑衅的国民党韩德勤部第89军1.5万余人。

面对两倍于己的强敌,粟裕没有胆怯,采用诱敌深入,分割包围战法,以伤亡700余人为代价,歼灭敌人伤亡1.1万余人,就连第89军军长李守维也在慌乱逃跑中溺水而亡。

这就是著名的黄桥战役,此战之后,粟裕善战之名天下皆知。

就连毛泽东听闻此战斗后,都连连赞叹道对:

二、豫东战役

1948年6月17日至7月6日,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及冀鲁豫、豫皖苏军区部队 豫东战役,以20万兵力对敌区寿年兵团( 第7兵团 )主力和黄百韬兵团一部共25万人。

此次战役共歼国民党军9万余人,第7兵团司令官区寿年、整编51师师长沈澄年被俘,一战解放了大片中原地区,使国民党军失去了在中原战场上实施战役进攻的能力。

此战包含攻坚战、运动战、阵地战和安全转折战,战争形式之复杂前所未有。

更重要的是,粟裕除了正面的区寿年兵团,还要面对邱清泉、胡琏、黄百韬、孙元良、吴绍周和杨干才等六个兵团的进逼,结果粟裕依然取得大捷,这仗真是逆天到了极致,真是干脆利落、气壮山河、酣畅淋漓。

粟裕指挥作战

三、淮海战役

1948年11月,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16个纵队、中原野战军7个纵队和地方武装共60万人,与国民党80万大军展开最后的决战,这就是著名的淮海战役。

11月6日,淮海战役爆发,1949年1月10日胜利结束,总计历时65天。

粟裕指挥解放军消灭国民党军5个兵团和1个绥靖区的部队,计22个军56个师,共55.5万余人。

此外还击退由南京方面来援的第六、第八两个兵团。

至此,基本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华东、中原地区,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已处于解放军直接威胁之下,国民党统治集团已陷入土崩瓦解状态。

战役结束后,毛泽东亲自发长文电报祝贺,后来又说:

解放后,毛泽东对访华的英国元帅蒙哥马利介绍淮海战役时,特别夸奖粟裕道:

纵观这些以弱胜强的战役,粟裕深知强与弱、多与少是辩证的。

粟裕一向反对正面相持拼实力的打法,他虽在战略上以弱打强、以少打多,但在具体的战术运用上,又十分注重以多打少,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歼灭敌人。

而诸葛亮面临的形式也是敌强我弱,可他就没有粟裕的手段,每每发起冲击,虽未大败,也没有获得像样的战果。

战争是敌对双方实力的直接博弈,也是一种精神、意志、士气的综合较量。

实力强弱,战前大多已经分明,但战争的奥妙之处就在于,不是实力强就能赢得战争的胜利。

所谓“狭路相逢勇者胜”,在某些情况,实力弱小却更敢打敢拼的往往会获得最终的胜利。 战争不可能总如自己设想般进行,有很多时候不得不打硬仗恶仗险仗。

而粟裕一向以善打硬仗恶仗险仗著称,但凡有五六成胜算,粟裕就敢发动决战。

以孟良崮战役为例,此战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将国民党整编74师( 师长张灵甫 )包围于孟良崮。 整编74师下辖第51、第57、第58旅,全部美械装备,号称“五大主力”之一,战斗力十分强。

更重要的是,华东野战军包围了74师,国民党陆军总司令顾祝同却在徐州设立司令部统一指挥,集中24个整编师编成3个机动兵团40多万部队包围着华东野战军。

这是一场包围与反包围战役,一场生死难料的攻坚战,一旦华东野战军不能歼灭74师,整个华东野战军都有全军覆没的危险。

孟良崮战役形势图

这一仗,粟裕只有五成、至多不超过六成胜算,但他依然下令,第1、第4、第6、第8、第9纵队和特种兵纵队担任主攻;

以第2、第3、第7、第10纵队担任阻援。

采取“猛虎掏心”战法,将敌第一王牌主力从重兵集团中挖歼。

最终,孟良崮战役,华东野战军歼灭整编第74师及整编第83师1个团共3.2万余人, 74师师长张灵甫被击毙。

战役结束后,陈毅挥笔赋诗:

而蒋介石则哀叹道:

一年后,毛泽东在和粟裕一起追忆孟良崮战役时说:

反观诸葛亮,“诸葛一生唯谨慎”,这话不是瞎说的,没有十拿九稳,诸葛亮根本就不敢打。

纵观诸葛亮一生所打的仗,由于他“一生唯谨慎”,并将这种谨慎注入到他的每一仗的用兵之中。

这就导致他一生中鲜有打硬仗恶仗险仗的成功战例。

诸葛亮唯一的险战,可能就是三国演义里的“空城计”。

空城计剧照

遗憾的是,空城计是假的, 历史 上没有发生。

而且哪怕是在演义中,空城计也有一个很大的破绽,假如司马懿没有掉头逃跑,而是派一小部兵力攻城,结果会是如何?

而这在真实战场中,是一个合格将领所具备的基本素质。

空城计不是用险,而是自杀。

战场形势风云变幻,瞬息万变, 一个杰出的军事家,最注重奇正结合、出奇制胜,古今中外名将概莫如此。

粟裕一向以机动灵活出奇制胜著称,机动灵活出奇制胜的战例不胜枚举。

食堂再举两例

一、七战七捷

1946年7月13日至8月27日,国民党第一“绥靖”区司令官汤恩伯( 后由李默庵接任 )指挥5个整编师共15个旅约12万人,集结于长江北岸南通、靖江、泰兴、泰州一线,企图先占如皋、海安,尔后再沿(南)通(赣)榆公路和运河一线向北进攻,与向淮南、淮北进攻的国民党军相配合,夹击苏皖边解放区首府淮阴。

时任华中野战军司令员粟裕集中第1、第6师和第7、第10纵队共19个团3万余人的兵力,在苏中军区部队和民兵的配合下,运用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战法,充分利用在解放区内作战的有利条件,与四倍于己的敌人进行战斗。

这就是著名的苏中七战七捷。

本身这战就是以少敌多、以弱抗强的战役,真要硬拼,粟裕很难取胜,但他屡出奇兵,马不停蹄接连进行七次大战。

第一战 ,战宣泰:

华中野战军歼敌83师3000余人;

毛泽东听闻此事不敢相信,直接打电报给华中野战军询问是否是真的。

第二战 ,战如南:

华中野战军集中兵力,包围敌军整编49师( 师长王铁汉 ),一战击溃之。

第三战 ,战海安:

华中野战军3000余人抗击国民党军5万余人,激战4天,歼敌3000余人,伤亡2000余人。

第四战 ,战李堡:

分路围攻新编第7旅,歼敌9000余人。

第五战 ,战丁堰:

激战一夜,歼敌交通警察第7、第11总队5个大队及第26旅一部,共5000余人。

第六战 ,战黄桥:

上演“围魏救赵”,国民党99旅全军覆灭,187旅和79旅大部也被歼灭。

第七战 ,战邵伯:

阵地坚守,歼敌5000余人,俘虏1.2万余人。

苏中七战七捷,粟裕歼灭国民党军6个旅及5个交警大队共5.3万人,占进犯苏中国民党军总兵力的44%。

七战七捷,堪称粟裕军事生涯上的得意之笔 此战一出,无数兵家圣手仔细研究,纷纷自叹不如。

比如林彪在苏中战役结束后,赶紧搜集战斗详细资料,然后把自己关在房子中,琢磨了整整两天,详细地进行战术复盘。

最后他向刘亚楼感慨:

就连毛泽东也对这次战役评价很高,特别指示要粟裕总结经验,上报中央,以便全国其他解放区参考学习。

他致电全军道:

解放军总司令朱德后来回忆道:“粟裕在苏中战役中消灭的敌人,比他自己的兵力还要多。”

毛泽东和粟裕

二、宿北战役

1946年9月,由于两淮作战的失利,整个华东野战军处于十分被动的局面,在陈毅的建议下,粟裕只带着几名警卫员,北上山东,指挥山东野战军,开展外线作战。

初到山东的粟裕面临很多困难。

第一 ,他不熟悉将要指挥的部队;

第二 ,他不熟悉山东、两淮地区的地形;

第三 ,对于对面的敌情,他同样知之甚少。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可是此时的粟裕,既不知己,也不知彼一个条件都不具备,怎么打?

偏偏此战关系重大,事关全局,只许胜,不能败,粟裕身上的压力重如千钧。

可在粟裕的天才指挥下,宿北战役取得了一场空前大捷,在自己付出伤亡8000余人的代价下,共歼灭敌军21530人。,国民党整编69师师长戴之奇自杀,副师长饶少伟被俘。

此战创下了解放战争以来,我军一次歼敌最多的和一次作战歼敌一个整师的先例!

战后,粟裕总结道:

陈毅和粟裕

反观诸葛亮,诸葛亮掌控欲非常强,每每作战,最怕意外,行军作战,按部就班、亦步亦趋,可战争是千变万化的,再高明的人也不可能那么前瞻、那么富有远见,也不可能把握每个变化。

以诸葛亮的六出祁山为例,诸葛亮每次出兵的方向路线、策略方法大都是一样的,致使魏国早有防备、严阵以待,以至于六次出兵都没有达成预期战略目的。

虽然,诸葛亮每次都没有大败,但也无法取得大胜,从战术胜利上,弥补魏蜀两国实力上的差距。

靠诸葛亮这种作战方式,但凡战场出现一点意外,必定前功尽弃,因此诸葛亮别说六出祁山,哪怕百出祁山也无法打败强大的魏国。

综上所述,粟裕指挥的战斗,以诸葛亮的性子是无法做到的,粟裕以弱胜强所取得的胜绩,也是诸葛亮所达不到的。

这也就是粟裕看不起诸葛亮军事水平的一个重要原因。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粟裕点评诸葛亮 算不上军事家,不敢用奇兵,不会打仗 ,也很符合实际,比较客观。

现在问题来了,如果粟裕和诸葛亮两军对峙,您认为谁能取得最终的胜利呢?

主要参考文献:《粟裕传》、《粟裕研究文萃》、《三国志》、《三国演义》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
反对 0
打赏 0
更多相关文章

收藏

点赞